學會緣起

臺灣考古學發展已逾百年。

1896 年日人粟野傳之丞在臺北市的芝山巖發現石器;次年,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調查發現圓山貝塚,開啟臺灣考古學的研究。

然而,120年來,學界蓬勃發展,卻一直未能成立專業學會,實為憾事。臺灣考古缺少了一個開放、正式的管道,來討論、協商或折衝諸多攸關學界發展的共同事務,也缺乏固定之平台以凝聚共識、建立共同努力的目標,包括攸關考古遺址類文化資產的發掘與維護等事宜,至難以形成學界內部之共識,以提供政府作為擬定政策之建言。

1990年,在劉益昌先生的倡導下,結合數十位臺灣考古工作的年輕參與者,共同成立「田野考古學會籌備會」,並編輯發行《田野考古》期刊,凝聚共識,為逐漸成立自身的專業學會邁出第一步。

2004年,學界中分散全國各處的教研博館等學術機構共議,逐年共同舉辦「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前後主辦單位包括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研究中心、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與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大體涵蓋當時臺灣地區主要與考古學相關的教學、研究、典藏機構。

十五年來歷經十二屆的大會,提供了學界同儕、乃至官方與民間同好交流工作成果的平台,儼然已具備「準年會」的雛型。 通過上述會議與專業期刊的經驗與合作,臺灣考古界十餘處致力教學、研究之單位、博物館或投身考古文化資產的民間機構,逐漸累積共識朝成立學會發展。

2011年初,向來熱心學界公益的陳光祖先生號召起草學會規章草案,再經過多年奔走與學界同仁聯繫溝通,數次利用「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機會謀凝共識。

2016年底,逐漸收齊了34位簽署之發起人名冊,並同研擬之「臺灣考古學會章程(草案)」,於隔年一月二十日向內政部遞件申請。

經過內政部兩個月的審查期,於2017年三月一日獲得許可開始正式籌備。經過兩次籌備會議,公推陳光祖擔當籌備會主任。同年七月七日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清華大學共同主辦的「2016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場,召開「臺灣考古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並順利選出理監事以及趙金勇理事長,學會於焉正式成立。

然而,前後六年的籌組篳路藍縷,兩位多年奔走推動的原初學會規章起草人張光仁與陳伯楨先生,卻已遺世仙去,不及親見念茲在茲的學會成立,思之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