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考古遺址面貌持續因自然力(氣候、地層壓力)與人為力(開發、保存、見證等)變化,每一次的遺址現場小旅行都是難得而獨特的機會。感謝龍門考古發掘團隊、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歷史學科中心與相關機關,所有協助促成的朋友。讓「臺北城市歷史散步:日本時代關不住的臺灣人嚮往」博物館與考古遺址現地走讀能夠在短短一個月內實現,一起看見建築裡、土地裡百年來臺灣人在歷史和政權裡的遺憾和不屈,仍然嚮往的生活和自由。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大稻埕地區,建物前身是二戰後的警局,再前身為日本時代的臺北北警察署。現今一樓常設展呈現新文化運動歷程,二樓為特展區,目前特展主題《南無警察大菩薩:臺北北警察署歷史》。我們首先跟著館員認識周邊街區與建物歷史,在介紹新文化運動的歷程中,因為參與者多為高中職歷史老師,館員特別串接許多從史料與圖片中發掘的人物小故事、佐以時代背景及不同立場。大家逐漸了解這些運動者鼓吹文化傳送倡議,是署裡的常客/監控對象;隨其穿梭在臺灣民報的書寫派送,觀察臺人在臺日文化揉雜和制度的隙縫尋找著本島的出路,總督府又如何巧妙監視、介入和離間。最後在特展區,簡介日本時代警察暨幫助人民維護治安、生活,也監控著人民的「一手佛珠一手拿刀」形象,也分享了展覽形成過程中對資料轉為主題的凝鍊和取捨。
上午的行程中,老師們看見許多熟悉的材料,包含歷史建築、史料和圖片,離開「警察署/局」後,我們來到「犯法」的人被執行刑務的「監獄/刑務所」,繼續從考古探索城市歷史。地表僅存南、北兩面監獄圍牆,但在其中場域往下發掘,竟可見百年來不同政權、人群帶來的遺構遺物鑲嵌地底,甚至還存有能追溯至千年前的史前圓山文化陶片。親眼見證這些歷史的痕跡,老師們和新文化運動館熟知官署歷史的志工們不禁提出各種問題與想法--關於此地不同時期歷史證據的交會,關於這些遺構的未來會如何?而誰將決定未來?誰能夠對未來的臺灣人負責?這也是我們在「高中生來微考古」課程中曾經、亦將與學生一同討論的。
期待與會的高中職老師們能將此次的經驗與收穫,帶進課堂、學校、了解歷史的各種相遇裡。追溯臺灣的歷史可能有點特別,由於受到不同強權篩選和擾動,歷史碎片需要以新的眼光重新看見和撿拾。這次的走讀場域也說明,若還想知道這座島嶼更多的事,需要底表之外、延伸到地底,史前和歷史時代都看一看。
#高中生來微考古
#從考古的角度看臺灣
#歡迎各位老師加入我們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