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中心與臺灣考古學會聯合辦理「高中生來微考古」課程設計工作坊 嘉義場
「沒有文字的歷史?!什麼是考古?」活動紀錄

時間|2022.11.5 六

地點|嘉義女中會議室

與會|高中歷史老師9人

紀錄|成大考古所陳品伃

  工作坊嘉義場由鍾國風老師的演講開始,以「台灣原住民考古學發展的挑戰與契機」為主題,讓參與的高中老師認識考古學的不同面向,藉由當代考古學的各種關懷,從考古學的本質去理解這門學科能在當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與價值。「誰擁有述說過去的能力」、「考古行動」、「遺產」等是演講過程中鍾老師不斷強調的關鍵字,考古學是認識過去的途徑之一,藉由物質文化的分析與研究,讓沒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得以展現在當代,而考古學也是工具,其所發現的所有過去都可以被當代人詮釋,而考古行動與遺產在當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考古學不僅是一門學術研究,更多的是可以反映當代社會中的多元議題,文化保存、遺產保存、認識傳統等都能夠透過考古行動加以實踐。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在聽完演講後紛紛給予正面的回饋,他們認為這是首次認識到考古學在當代的不同作為,並且對原住民考古學的許多實踐案例表達出興趣,欲更進一步的認識其他相關的實踐經過和分享。本次的演講能夠讓參與的老師更認識考古學這門學科,並且跳脫傳統的考古發掘及過往對考古的理解,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台灣考古學界目前正在進行的多元研究。

  本次教案設計的主題為「沒有文字的歷史?!什麼是考古?」,以「認識考古學的概念、研究範圍與議題」及「認識考古遺址是什麼」兩個次主題作為往後課堂教學的主軸。工作坊中除了以文字介紹考古學的研究並給予老師文本閱讀,另有兩個實作環節讓老師體驗,分別是測繪教室平面圖與紙上發掘。兩個活動皆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測繪教室需要透過協作,親自測量教室的四周、內部擺設等,並在紙上進行繪圖,為模擬考古發掘過程中的測量及測繪環節,紙上發掘則是在教室平面圖測繪完成後,於其上進行發掘,過程中平面圖會以其他紙張遮蓋,以模擬考古發掘前對地下情況的未知。兩個實作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參與者將教室當作模擬的發掘現場,而老師們在實際操作後也給予肯定的回饋與建議,例如測繪空間是否應有其他彈性的調整、紙上發掘的材料是否需要更換為可重複利用的材質等,這些都是往後教案在設計時需要把握的重點。此外,老師亦以自身豐富的經驗,提出應如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如何帶領學生討論,以及課程操作可能花費的時間等,說明考古知識在正式進入教學後可能遇到的實際情況。綜上,本次的工作坊透過演講讓老師更深入認識考古學,課程設計的部分則體驗了兩個主要的實作,最後老師們提出未來修正的方向,並以書面的方式記錄,作為往後教案書寫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