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中心與臺灣考古學會聯合辦理「高中生來微考古」課程設計工作坊 台中場
「沒有時光機,就從『物』了解過去」活動紀錄

時間|2022.12.24 六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中一中會議室

與會|高中歷史老師13人

紀錄|成大考古所陳品伃

  工作坊台中場由屈慧麗老師帶領參觀台中科學博物館人類學展廳開始。屈老師首先介紹台灣這塊土地的古生物、古生態環境與地質等內容,並連結到世界人類的起源,包含露西、巧人、直立人、澎湖猿人等,以大框架進入台灣並聚焦在史前時代人類生活的方式,讓參與的老師從「應該如何告訴、教導學生」的立場快速認識台灣考古學至今的研究成果。展廳以中部區域的考古研究為展示主題,而不同區域的考古研究有其特色及特殊性,因此屈老師大多以主題式的內容為導覽,如人群交換、物質移動、貿易、類型學、物的不同研究面向、生態遺留、器物背後的社會分化及分工、遺址維護保存等,使老師在未來的教學中可以有更多元的連結和帶領。最後屈老師更帶著老師們參觀考古研究室,老師們也對考古學實際進行的科學分析、實驗等設備與流程提出不同的好奇與疑問,這也說明考古學家的工作內涵對老師而言存在更多的發展及探索的,並且也是往後教學中向同學切入的面向,作為引起同學興趣的關鍵之一。


  本次教案設計的主題為「沒有時光機,就從『物』了解過去」,以「哪裡來的考古遺物」及「物的解析」兩個次主題作為往後課堂教學的主軸,而發掘及出土遺物是這次主題的重要觀念。本次工作坊讓老師體驗的實作環節為考古發掘箱製作、操作與考古卡牌遊戲。考古發掘箱的製作為透過貓砂、豆類等小顆粒物質建立不同地層,並在其中埋入可發掘的物件,操作過程需要有次序的一層一層發掘,並同時記錄、測量等,為模擬考古發掘過程的實作。考古卡牌遊戲則藉由特殊的設置,包含攻擊、計分、損失等規則的設計,讓參與的過程中也能認識考古學的不同研究主題與相對應的分析,且卡牌文字可讓參與者之間有一定的互動,因此能促進體驗的趣味性。兩部分的實作活動過程中老師都有給予回饋及建議,操作說明與過程中的引導都需要細緻的梳理,這些回饋都是往後教案設計要關注的重點,而老師們也認為藉由實作可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主動認識考古學。本次的工作坊以博物館導覽作為未來老師講課時參考的主題及順序,課程設計的部分則透過實作前的說明與體驗,結合前一主題中對考古發掘的認識,作為考古工作、考古學研究初步熟悉階段中的回顧與小總結。考古知識除了能夠以文字、靜態的方式傳遞,實作、動態的教學方法與活動亦能提供參與者豐富的內容,藉由工作坊中老師體驗實作後給予的回應,未來的微考古課程若在靜態與動態教學內容兼備的情況下進行,如同考古研究多元的面向與工作內涵,或許更能夠讓參與的學生對考古學產生興趣並且有所收穫。